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站內搜索 | 我要留言
湖北景點介紹游客怎么到武當山旅游交通圖
當前位置:首頁 >> 景點景區 >> 湖北地方介紹

湖北地方介紹

查看原圖
湖北地方介紹

【自 然 條 件】

  地質與地貌 在地質構造上,湖北省位于秦嶺褶皺系與揚子準地臺的接觸帶上。荊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屬秦嶺褶皺系的武當—淮陽隆起帶,是省境北部武當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別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西北部與川陜二省交界處主要屬大巴山褶皺帶,構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荊山,這兩個構造單元都屬于古生代構造帶。荊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東分屬于上揚子臺褶帶和下揚子臺褶帶,都是燕山運動形成的地臺蓋層褶皺帶。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地質發育與貴州高原大體一致;后者是鄂東南幕阜山脈形成的基礎,與贛北、皖南山地連成一體,連綿橫亙于長江南岸。江漢斷拗鑲嵌于上、下揚子二臺地褶帶之間,是白堊紀以來的陸相斷陷盆地,后經長江、漢水合力沖積成為江漢平原。
 
    在地貌上,湖北省正處于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占24.5%,平原湖區占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省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并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布的變質巖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巖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巖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氣    候】

        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于農業生產。全省年均溫15~17℃,鄂東沿江和三峽河谷在17℃左右,鄂北低于16℃,山區則隨海拔的增加而降低。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1月3~4℃,三峽河谷高于5℃,北部和山區2℃左右,江漢平原因地處北方冷空氣南下通道,氣溫較同緯度地區低,最低溫-17~-15℃。無霜期大體是南部長于北部,平原河谷盆地長于山區。
 
       鄂北和鄂西北為230~240天,江漢平原和鄂東南為250~270天,鄂西南河谷盆地最長,在280天以上,山區較短,不足210天。但由于春季氣溫不穩定,常有低溫陰雨天氣出現。全省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由于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和竹溪縣光頂山東部年降水量達1400~1600毫米,為全省多雨中心。降水年際變化較大。江漢平原最多雨年為最少雨年的1.8~2.2倍;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年降水量4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降水季節變率也較大,某些年份梅雨期長,常發生洪澇,以江漢平原危害尤甚;某些年份梅雨期短,乃至“空梅”,造成旱災。

水    文】

        水力資源居中國第4位,地表水體積占中國第10位。長江由西向東橫貫全省,在川、鄂邊境切過巫山,形成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過宜昌后,穿行于江漢平原,過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漢江全長的3/4流經省境,與源出邊境山地的眾多河流,共同匯注長江。省內中小河流共有1193條,總長度達3.5萬多公里。長江干流偏于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發育呈不對稱性。除長江與漢江外,河流年均徑流量為946.1億立方米,幾乎相當于黃河徑流量的兩倍。此外,全省過境容水量約有6338億立方米,因而有豐富徑流量可供調蓄利用。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達3308.1萬千瓦(其中三峽水利樞紐可裝機2500萬千瓦)。
 
       省境淡水湖泊眾多,有“千湖省”之稱,多分布在江漢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積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20世紀50年代,六七公頃以上的湖泊有1066個,水面積83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淤積和人工圍墾,湖泊數和水面積急劇減縮,70年代已減少到326個,到2000年初,減少到只有83個。省內淺層地下水儲藏量豐富,估計為2650億立方米,可開采儲量約每年為355.7億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的36%。地下水水質清潔,儲量穩定。除供生活和工業用水外,農業上也將逐步開發利用。

人 口 概 況】

  湖北省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止2000年11月1日,全省人口為6027.82萬人(直接調查登記人口5949.82萬人),在全國居第8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0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分布不均,東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武漢、鄂州、天門、仙桃、孝感、黃石、潛江等地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均在500人以上。全省5949.82萬人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有2393.09萬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556.73萬人,城鎮人口比重為40.22%,高出全國4.13個百分點。

  湖北為多民族省區之一,有漢、土家、苗、回、侗、滿、壯、蒙古等50個民族。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省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57.9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34%。人口在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和滿族等民族。有關資料顯示,土家族目前有180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0%。其次是苗族,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0.3%。 省內少數民族聚居面積為3萬多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6;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區。

荊 楚 文 化】

  湖北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光輝燦爛的楚文化使湖北省享譽國內外。
             
  風味佳肴:武昌酒樓的清蒸武昌魚、老通城的豆皮、談炎記的水餃、荊州的皮條鱔魚、石首的雞茸魚肚和魚糕丸子、公安的三鮮頭菜、鐘祥的蟠龍菜、江陵的散繪八寶、沔陽三蒸等,都是著名的地方風味。

  地方文藝:漢劇、楚劇流行全省。漢劇有300年歷史,角色齊全,長于抒情。楚劇語言質樸,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黃梅采茶戲源于明末清初,唱腔豐富,影響極廣。說唱藝術有湖北大鼓、湖北評書、漢灘小曲、漢川善書等,豐富多彩。武漢雜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旅游資源:山水名勝與文物古跡二者兼備。雄偉的長江三峽馳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頂, 二十四澗水長流,人譽“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當山武當山為道教圣地。號稱 “華中屋脊”和“綠色寶庫”的神農架是重要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稀動物種多,“野人之迷”更令人關注。湖北人文旅游景觀具有時代跨度大, 歷史價值高的特點, 這里既有古人類長陽人遺址, 屈家嶺文化遺址, 又有眾多的古三國勝跡和楚都遺址“紀南城”; 既有辛亥革命遺址起義門、閱馬場、又有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及“八七會議”會址。文物古跡與革命勝跡遍布全省,從隨州炎帝廟、秭歸屈原故里、紀南故城、昭君故里、武漢古琴臺、黃鶴樓、三國赤壁直到武漢起義軍政府舊址、京漢鐵路工人運動“二七”紀念館,可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省內江陵、襄樊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武當山旅游網為全國旅游同行和旅行者提供湖北旅游地接武當山旅游專線等,武當山武術會議培訓武當山養生辟谷租車酒店票務導游預定服務期待您的來電:07195661444
地址:湖北省武當山特區太和路36號 郵編:442714
行業經營許可證號:L-HUB-GN06032
版權所有 十堰市武當山特區假日旅行社有限公司
鄂ICP備05002163號 技術支持:建站中國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ass鲜嫩鲜嫩pics日本,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又黄又猛又爽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