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中國人歷來非常講究吃,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的許多日常用語都與烹飪飲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比如將“人數”叫做“人口”,戶籍也叫“戶口”。出門見面打招呼稱“吃了沒有”,關系比較好的稱“熟人”,不好則稱“生人”。托“熟人”辦事則“吃的開”,沒有“熟人”呢,就“不吃那一套”。
在歷史上,“吃”甚至與國家政治有關。比如說“鼎”,在最初它只是作為一種炊具,而古人有感于治理天下和烹調食物有相通之處,就把統治國家叫做“調和鼎鼐”。甚至老子也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政治、軍事事件,都和飲食有關,比如著名的“鴻門宴”、“煮酒論英雄”等等。思想家孔子對飲食也頗有研究,他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在《論語》中講到“吃”的就有40多處。
我國的飲食烹飪文化最早起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當時,《周禮》一書“天官家宰”當中就有專門記載烹調的史料,并有了“八珍” 、“三羹”等名菜。而春秋戰國時期,洛陽就已經有專門記載烹調的史料,人們對菜肴的色、香、味有了一定的要求,并在當時形成了以孔子和呂不韋為代表的兩大菜系。中國古代飲食受陰陽五行說影響很深,飲食必須陰(蔬菜涼性)陽(肉類熱性)配伍,又把食物分為五畜、五谷、無味、五香等。(而這期間,洛陽古代飲食文化又受儒家“中和”思想影響很深?!吨杏埂酚校?ldquo;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特。”如:無味調和便成美味。)
隋、唐、宋三朝,我國烹飪技術日益精良,創新品種更是層出不窮。經元、明、清四次民族大融合,我國食譜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了,逐步形成了以地方特色為主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和“十四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淮陽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滬菜、京菜、豫菜、陜菜、鄂菜、東北菜)。這些菜系以地域為中心,在烹飪技藝上形成獨有風格、菜肴上帶有某些不同文化、習慣、風俗、生產特點的濃厚風味。河南省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文化遺產相當豐富。從夏、商至北宋,許多朝代均建都河南,西有"九朝古都"洛陽,中有在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五次為都的鄭州,東有"七朝古都"開封。悠久而輝煌的歷史,不僅為我們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跡,還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財富。豫菜就是其中之一。
在河南省鄭州市出土的歷史文物中,有新石器時代早期使用的炊具,新密打虎亭的漢墓壁畫中,有形象逼真的烹魚、煮肉、殺雞、宰鵝等圖像,我國烹調的始祖--伊尹就出生在河南,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宴會"鈞臺之享"即在河南舉行。自周朝飲食制度已初步形成,到了"會寰宇之異味,悉在庖廚"的北宋時期,河南菜已發展成為色、香、味、形、皿五性俱全,具有宮庭風味之豫菜體系,以后豫菜逐漸傳播到省外,在北京、天津、沈陽、上海、南京、西安、濟南、蘭州、昆明、哈爾濱等城市,均開設有豫菜飯莊。
豫菜的烹調方法,共有50余種。扒、燒、炸、熘、爆、炒、熗別有特色,蔥椒熗和凹,獨樹一幟。其中扒菜更為獨到,素有"扒菜不勾芡,湯汁自來黏"的美稱。另外,河南爆菜時多用武火,熱鍋涼油,操作迅速,質地脆嫩,汁色乳白。"糖醋熘黃河鯉魚焙面"、"炒三不粘"、"桂花皮絲"、"糖醋鯉魚"等,這些歷史悠久的豫菜名菜,至今仍名揚遐邇,為中外人士所贊揚。在長期的烹飪實踐中,河南的廚師們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在選料上,如"鯉吃一尺,鯽吃八寸","雞吃谷熟,魚吃十","鞭桿鱔魚、馬蹄鱉,每年吃在三四月"。在刀工上,豫菜有"切必整齊,片必均勻,解必過半,斬而不亂"的傳統技藝,豫菜的廚切與眾不同,它具有"前切后剁中間片,切背砸泥把搗蒜"一切多能的功用。另外,豫菜有長年配頭,有大配頭與小配頭,素有看配頭下菜的傳統習慣。
“唱戲的腔,做菜的湯”,這是河南的一句土話,它說明豫菜對于制湯是非常講究的,豫菜在制湯上,分頭湯、白湯、毛湯、清湯,制湯的原料,必須"兩洗,兩下鍋,兩次撇沫"。遇到需要高級清湯時,還要另加原料,進行套和追,使其達到:清則見底,濃則浮白,味道清醇,濃厚掛唇。
|